作者: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3-06-27 10:11
谢丽
每片地域都有丰厚的历史,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韵味,时空的绞合经过历史的淘洗,总会留下弥足珍贵的印痕。在家乡鲁西南,大大小小的城市里,都有宽宽窄窄、弯弯曲曲的胡同儿星罗棋布。这是一代代鲁西南人的市井生活和民俗记忆。
在我的家乡,胡同儿就如同城市肌肤的纹理和血管的条脉——数量不算多,但是却记载传送着城市最真实的文明图景和生态风貌,在斑驳古老的记忆中,盛载着古城的生生世世,见证着小城岁月轮回、繁华更迭和市井百态。
一年又一年的时光中,胡同儿是历史在城市中刻下的年轮。它悄然沉潜在岁月深处,在半掩映闭合的空间里默默“惊艳”。
我不是一个怀旧的人,却有时会对着窗外的小胡同儿,沉默发呆——在一轮轮城市生态建设中,小胡同儿会面临怎样的命运?如今,人们的脚步和节奏都在匆忙中变得更快,会不会有人去关怀和痛惜,那随着城市拆迁而渐渐流逝的一段,与胡同儿有关的生命光华和岁月印痕?
城市的发展需要林立的高楼大厦,更需要从生命的根部去传承和留存古老的文化记忆、生态记忆。从小胡同搬进高楼里的人们,会不会偶尔也会怀念一下,那只有小胡同儿才能承载下的人情世相:进了胡同口,像进了家门一样的熟悉。先打招呼,大娘大婶地叫着,散发着热气的乡音乡情雀跃奔出,在胡同口老人摇动的蒲扇上晃动,在孩童跳动的皮筋上抖动……抖晃出一段难以忘怀的民俗、乡情。
胡同儿,便是盛载民间生活、民俗文化的“宝藏记忆”。
如今,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现代了,标准的普通话飘扬在空中,人们逐渐习惯了古老幽静的传统文明打碎后,现代化历程中陌生世相的重组,高质量发展、生态化建设成为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“标配”——然而,然而,我们如何应对越来越陌生化的社会?如何应对现代文明下人们情感的缺失?高楼大厦里,同一楼道的邻居们,由“相见恨晚”到“见面应不识”——这,是不是传递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?
古老又现代的魅力之城,小胡同儿静静孑立、默然无语,承受着百年风雨与世间沧桑,一边温和、慈祥、宽厚地守望着城市的变迁、成长,一边等待着面临拆迁的归宿命运。
在我的老家,有许多以姓氏命名的胡同儿,像张家胡同、肖胡同,背后都有一段关于家族的成长史,也都闪烁着世俗情感的温暖和光辉。胡同儿像是一株植物扎进泥土中的根,它深入小城的腹地,安静又坦然地活着,吮吸和吞吐着岁月之河的百种滋味,记录着城市里人们的百态人生。直到有一天,它在时光流变中潜伏进我们的血液,成为一代代人不曾泯灭的情感、文化符号。老家的一些胡同儿已经很少有人光顾了,窄窄的巷子里背阴处长满了杂草,显示着岁月的荒芜——让我想到古城里,荒唐年代里人们曾经荒芜的中年或青春。
但是,胡同儿也是有青春的。像单城里的朱家胡同儿,清代乾隆年间曾是城里望族朱氏家族的聚居地。朱家在当时土地过千顷,可谓是当地“首富”。后来,朱家迎娶了孔氏家族的女子,又获准建牌坊。清政府拨发“建坊银”,由其家族出面组织修建。富有的朱家,耗费大量财资修建了一座百世流芳的“百寿坊”。除了雕刻精美的花鸟瑞兽,原有百寿坊各檐角还挂着铃铛,它们曾在不远的时空里迎风叮当作响,昭示着朱家胡同的一段光芒岁月。这条胡同,曾经车水马龙,一片人间旺盛景象。如今,在苍茫的岁月之河里,迎来了暮年一般的萧索。春节时,朱家后人会在胡同口张贴鲜艳的春联,但依然难掩胡同的衰败与落寞——那个属于胡同儿的盛世繁华,已经被一种更崭新的现代文明所取代。
一切都在变,城市的风貌和我们的内心。在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,我们的城市,不妨大些再大些吧,步伐现代更现代些吧。然而,在梦中的故园里,有谁能彻底忘记那些密集生长在小城腹地的胡同儿呢?我推开百叶窗,再去看一看窗外的胡同儿,从窗口望过去,胡同的天空像是两条窄窄的平行线。我想,就在这狭窄的,似乎只能伸开一双手臂的宽度里,在这胡同或小巷中,盛载了多少自由飞翔的民间文化和民俗生活,还有生长出的民间思想。
胡同儿,给了我们心灵最初的自由与安宁,给了我们丰富和谐的心灵空间。胡同儿,是城市里带着体温的历史,记忆着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。故此,在我们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同时,古老的胡同儿不应缺席。它在城市建设中焕发青春,将为我们修复寻回关于城市的“宝藏记忆”。